(西夏建国者李元昊像)
折氏家族为北宋世镇西北,力抗夏、辽、金等强国。萨苏一一历数了折氏家族连续八代名将的姓名,并简要列举了他们的军功。惜其篇幅太短,寥寥千
言,不可能将折氏近两百年的武功说全了。例如第五代的折继闵,萨苏只提其名、未记其事。其实折继闵勇于用兵,善于拊下,明于为政,一生大小积三十余战,攻
能克,守则固,其功足称于当时而垂于后世。庆历元年(1041年)七月,西夏李元昊挟好水川大败宋军之余威,包围府州,围城数匝,城中震恐。继闵积柴薪,
准备在城破之时举族自焚,示终不降。士卒贾勇,无不以一当十。七日后,元昊不得不退兵。继闵随后又连续几次智胜西夏军,终于挫了西夏锐气,挽回局势。类似
的故事很多,这里不再详述。折家史其实是很好的长篇历史小说题材,就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会有人用心挖掘。杨家真实的名将只有杨业、杨六郎、杨文广三代人,战绩远远不如折家将。民间传说的杨家将故事,有不少其实是从折家将的事迹中演化出来的。但是, 为什么折家将不如杨家将出名?按照萨苏所说,是因为折家将的地盘在陕北的府州,属于对辽、夏、金的侧面战场。战斗虽然激烈但是影响不如杨家将所处的河北正 面,因此吃了亏。真的是这么回事吗?其实,悬案之中另有悬案,只是不为萨苏所知罢了。
九年前,我曾远游宁夏银川,并至西夏王陵瞻仰。银川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羊肉夹馍,羊肉巨多且味道丰美,至今仍让我一回忆起就流口水。其次就是西夏 党项族李氏王朝的历史。所以,我对折家将还是略知一二的。北宋素以文弱着称,对西夏作战败多胜少。折家将为什么能屡败西夏,为北宋牢牢地守住西北防线呢? 连续八代英豪,如此军人家族,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,为何并不彰显于史?真正的原因在于,折家与西夏王朝的李家同是党项族人!党项族在五代时形成为两大割 据势力,一个是割据夏、绥、银、宥四州的党项拓跋氏,后由李元昊建立起西夏王朝,成为北宋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。另一个则是据有麟、府二州的党项折氏,忠心 耿耿地为北宋镇守边疆,与西夏李氏势不两立。折氏做为党项族人,不会不受到北宋文官政府的猜疑。折氏之所以世代拼死作战,恐怕正是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 表白对北宋政府的忠诚吧。
要说李氏与折氏都是党项族,为何要闹得你死我活?这事恐怕得追溯到折氏刚发迹的时候。折氏第一代的折从阮及其儿子折德扆分别担任四川及府州的节 度使,时人以父子两代节度使而荣之。当时的社会风气重门阀世族,夏州节度使的李彝兴就不高兴了。这个李家就是党项族的拓跋氏,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,被唐朝 赐姓李,自唐末起就世代为夏州节度使。李彝兴本人还被赵匡胤封为平西王,授太尉之职,在藩臣中地位最高。李彝兴自以为是名门望族,瞧不起出身寒微的折氏, “恶其与己并为藩镇”,竟然以“土壤相接”为借口,“扼塞道路,阻绝使臣”,有意刁难折氏。大概从那时起,折氏就与李氏势不两立。看来不能随便瞧不起人 啊,一不小心就给子孙后代留下没玩没了的麻烦。顺便说一下,折德扆就是“佘太君”的父亲,也就是杨老令公的岳父。
同为党项族人,折家军不仅可以象西夏军一样地彪悍,还能做到对西夏军知己知彼。在折家将中,最能打的是折可适,此人以八千之众大破羌夏联军十万 之众,这是西夏少有的大败战。折可适善于用智。这场战役的关键是在他预先了解了夏军烽火台守军军官的名字,装作夏军高官视察,轻易打掉了夏军的眼睛,然后 “烽不传,因卷甲疾趋,大破之”.折可适为什么能获得准确的情报?为什么能化装成夏军军官?这自然是由于折可适是党项人,获得情报及冒充夏军才能那么顺 利。否则,换一个不会说党项语、面貌与党项人迥异的汉人来试试看?
折家将御辽、拒夏、抗金,家族中不少人年纪轻轻就裹尸疆场。第三代的折御卿抱病出征,卒时年方三十八。折惟昌年三十七病死于军中,死的前一天 “犹与宾佐宴饮,谈笑自若”.折家的历史也与北宋一道终结。令人悲哀的是,汉人却并不因此就真正接纳他们。毕竟,北宋一朝,汉人都以党项族为死敌。要歌颂 一个党项家族的英雄事迹,从心理上来说很难接受。可是,典型还是要树立的。武威稍逊但根正苗红的杨家将就被千百年来一代代传唱。“折”太君也因此被改姓为 “佘”太君。连折可存收拾方腊和宋江也仅见其墓志铭上有记,正统史书明确记载击败并招降宋江的是名将张叔夜。
类似折家将这样为中国封建各王朝卖命的的“熟番”并不鲜见,几乎历朝历代都擅于此道。这一“以夷制夷”的统治思想一脉传承,最后到清朝还将这一套把戏用在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上。这属另一个话题,这里就不多说了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